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独居人数增多,以及大家对高效、专业就医服务需求的提高,陪诊等就医服务新业态应运而生,如今已然成为“网红”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都倾向购买陪诊服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日,河南省统计局发布了一份全省陪诊服务调研报告。他们此次在全省范围内选取部分医院、陪诊机构、专业陪诊师和就医对象开展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47.6%未使用过陪诊服务的就医对象表示有使用需求,愿意购买或尝试相关服务;37.9%的受访职业陪诊师表示会继续从事此项工作。 此外,一项针对浦东新区2480名老人的陪诊需求调研显示,74.0%的老人不会操作网上就诊和网上支付,12.4%的老人对陪诊服务意愿为“急需”。 总体来看,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专业陪诊机构方兴未艾,在方便老年人问诊就医、提高就医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三、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 1. 建立信任关系:陪诊师应通过真诚、专业的态度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任关系,这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信息隔阂。 2. 及时传递信息:在陪诊过程中,陪诊师应及时将医生的诊断意见、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信息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确保他们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疗进展。 四、保护患者隐私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陪诊师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妥善保管和保密患者的隐私信息,避免泄露患者隐私。 之所以强调陪诊服务中不容许信息差的存在,根源在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每一个误诊或治疗延误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成为陪诊师,确实需要考试 众所周知,以往由于没有全行业认可的统一考试,市面上关于陪诊师资格证书的种类五花八门,并且都缺乏公信力,所以很多人即使是考了证也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帮助。 而如今人社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亲自下场,主办开展医疗陪诊顾问项目,可谓是给参加培训的陪诊师吃了一剂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顺利完成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的学员,都将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权威颁发的培训证书。这一证书的颁发,不仅是对学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官方认可,更是其未来在医疗陪诊领域内立足与发展的坚实基石。 与此同时,证书信息全面接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网,实现了公开透明、可追溯验证,进一步增强了证书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 2023年以来,社交媒体平台大力治理“医疗违规导流”行为。高度依赖社交媒体获客的陪诊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行业内的营销推广策略面临重新洗牌。 一个个网络账号被限流和封禁、一个个防止封号的方案被毙掉,陪诊师“似乎”迎来了至暗时刻。可是,这样一个朝阳产业真的没路了吗? 人民日报里有这样一段话,“于乱世中探索真理,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环境越是艰难、希望越是渺茫,就越应该寻找光明。 面对这样的形势,陪诊师应该积极适应变化,探索多元化的宣传路径。 比如寻求与陪诊平台的合作,通过官方认证渠道提升品牌信誉与曝光度,快速打开市场并赢得患者的信任。 同时,利用线下口碑传播、社群建设等方式,构建稳定的客户基础,减少对单一社交媒体平台的过度依赖。 人人都说陪诊入行,“易如反掌”。实则不然,该行业的准入门槛实则暗含高标准与严要求,非轻易可达。 首先,人们对陪诊的了解还不充分,还有很多误解和防备心理。面对这些质疑,你如何打消客户的疑虑,把陪诊流程顺利走完呢? 其次,陪诊师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正式职业,也没有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任何人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帖,都能自称“陪诊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客户不选择别人而选择你呢? 再有,陪诊师不光要熟悉就医流程、掌握每个医院不同科室的位置,还要能够应对病人有关的突发状况。你没有医疗背景,也没有相关经验,怎么面对这些突发状况呢? |